咨询热线: admin 2023年04月08日 上海产业信息 16 0

  2年3月2日,远景动力湖北十堰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图/ic

  日前,投资22亿元,总规划面积7.9万平方米的上海标杆性零碳园区——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作为2023年普陀区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园区在绿色建筑理念上,通过一系列建筑净零碳建筑技术措施,有效降低建筑单体本身的碳排放,同时开发大量可再生能源,并通过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场地碳汇应用。此外,沙特阿美公司来茂名零碳园区与东华能源进行原油一步法等项目投资,合作规模超千亿。巨额的投资一时间使得零碳园区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全国各地掀起建设零碳园区的投资热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零碳园区为什么成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着哪些挑战?零碳园区如何构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并回答的问题。

  1.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明确概念并确定范围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中承载体,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园区是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和主要载体,是落实“双碳”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着力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超2.5万个,园区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尤其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聚载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巨大。因此,各地均积极推动当地园区低碳化发展、构建零碳园区,推动各类园区通过自身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率先实现零碳化,这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城市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零碳园区的概念。碳中和并不是不可以产生碳排放,而是要实现净零排放。净零排放就是一个组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实际的碳排放,通过碳汇手段从空气中吸掉相同的碳量,实现碳的净零排放,就是碳中和组织。关于零碳(碳中和)园区,目前国内外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也没有相对成熟的标准,零碳园区大多处于概念和试点阶段。但比较普遍的认识是,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的通过碳汇或碳交易手段实现园区的净零碳排放。而是需要在园区全生命周期中融入碳中和理念;需要园区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实现园区内的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需要园区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根据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组织编制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零碳智慧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泛在化感知全面监测碳元素生成和消减过程,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其次,需要明确零碳园区碳排放的组织边界。零碳园区连接着个人、上下游企业和城市,提出零碳园区目标时需要明确园区碳中和的覆盖范围,不然就无法确定园区目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园区(组织)碳排放范围一般参考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出版《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提出的三个核算边界范围,国际标准iso 14064就采用了这个范围核算标准,包括我国各行业的核算标准也都采用了这个核算边界的概念。按《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的核算标准,一个组织的碳排放分为范围1排放、范围2排放和范围3排放三种类型,其中,范围1是指园区(组织)直接碳排放,即企业物理边界或控制的资产内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燃煤锅炉,公司拥有的燃油车辆等;范围2是指园区(组织)外购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即园区因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碳排放;范围3指园区(组织)其他间接排放,因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生产排放。

  这里面范围一排放和范围二排放使用最多,是给企业来进行碳排放核算、编制排放报告的基本采用范围,也是必须披露的一个标准核算范围。范围三排放因涉及的内容太多,涉及太多外部数据,目前社会还没有建立合格全面的碳足迹数据库,管理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园区或企业只对范围1、范围2进行核算并宣布实现碳中和,这对整个社会碳达峰碳中和可能意义不大。因为如果没有对上下游供应商进行很好的碳管理的话,园区或企业可能对外提供的产品的碳含量比其他组织更高,也就违背零碳园区的定位。因此,零碳园区需要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实现全面碳中和。

  2.零碳园区需要政策保障和标准支撑

  我国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加上各园区所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如何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领域园区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特点的园区规划设计方案,构建相对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是一大难点。这就需要强大的关于零碳园区的政策保障和基本标准支撑。

  目前,零碳园区的建设还处于早期的概念设计阶段,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政策基础等方面仍在探索完善。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推动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9月,环保部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推动工业示范园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8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提出了近零碳排放实践区和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建议; 2021年11月,深圳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印发《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以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企业为例,从定义、试点申报要求、建设路径建议与碳排放核算方法等方面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做出指导。从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到低碳示范园区、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再到零碳园区,园区脱碳要求越来越高。未来,零碳园区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零碳园区建设缺乏完善的标准和机制作为支撑。首先,零碳园区的建设需要界定园区的碳排放的边界,虽然我国各行业的核算标准多数采用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的核算边界的概念,但国家层面并没有出台制定相关标准,是否放弃国内标准制定而直接采用国际标准来核算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国内零碳园区碳核算边界范围不统一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影响零碳园区的建设。其次,零碳园区需要建立统一的能源消耗台账,以及科学完善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碳排放监测机制。但目前,国内多数园区未建立统一的能源资源消耗台账,也没有建立碳排放监测机制、形成科学完善的核算。缺少标准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零碳园区的发展。

  3.零碳园区建设需要能源产业转型和碳资产管理

  相较于其他园区,零碳园区对于碳排放要求较高,而能源和产业碳排放问题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打造零碳转型的能源和产业基础。

  首先,零碳园区的能源体系需从单一向协同发展,打造零碳能源系统。其中,加强光伏、储能等技术应用,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系统是关键;同时,园区天然具备“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应发展微电网、综合能源管理,通过ebo楼宇运营系统、pem电能管理系统以及ema智能微网系统,对园区“源网荷储”做统一管理和调度,进行有效地一体化的能源规划,提升能源供应清洁度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园区整体运行能效,确保运营阶段的碳中和。

  其次,园区需要加快产业转型。作为产业集中承载体,园区需要加快降低生产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集群内循环效率;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加快低碳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电气化以及清洁能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直接排放,实现“绿色制造”。

  最后,零碳园区需要发展碳汇和碳资产管理业务。零碳园区不是不产生碳排放,而是碳排放量可通过ccus碳捕捉、碳汇等实现净零碳排放。专家测算,到2060年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时每年依然有几十亿吨的碳排放量,因此,对零碳园区尤其是工业园区转型的零碳园区来说,加强碳汇和碳资产管理至关重要。园区碳资产是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碳排放配额、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碳资产既有作为环境资源资产的消耗性,也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性。对碳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管理,以及在碳市场上的交易与投资,可以为园区的零碳运营提供更多灵活便捷的选项。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任大明

评论关闭

分享到:

我的微信号:13391219793 (左侧二维码扫一扫)欢迎添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