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期待已久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在此之前,临港地区的规划展望已经持续进行了5余年。
《方案》发布前,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临港地区,与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源、中船海洋动力部件有限公司周剑学、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姚逸华、上海昌强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琪琪、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庞双等船舶重工企业人士座谈。
参加座谈的企业代表表示,目前船舶制造的核心技术仍须从国外引进,但是动力研究院致力于自主研发,推动核心技术国产化。为了攻克卡脖子工程,原本在松江的民企上海昌强重工来到临港,与中船三井、上海曲轴等企业合力攻坚。昌强负责人周琪琪坦言,产业集聚度高,完善的上下游链条,企业间可以抱团取暖,是他们进入临港的重要原因。
《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推动核心芯片、特色工艺、关键装备和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船舶动力在临港起步早,基本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高端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国产化是临港成为自贸区新片区后需重点突破的任务。
澎湃新闻:目前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怎么样?中船动力研究院目前的主要研发项目有哪些?
洪源:总体上,目前柴油机品牌自主研发比较少。中船集团旗下动力研究院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特别低速机都是比较特殊的,属于专利授权生产,全球只有两家设计公司,一家在丹麦,还有一家在瑞士,是中船集团全资控股公司,目前由动力研究院托管。
姚逸华:我们研发的低速机、390中速机两款正式的机子已经出来了,我们还承担了低速机研发的重大专项,通过专项的实施,我们的目标是要形成低速机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这个项目把国内所有从事低速机生产、研发的产学研用单位整合起来,协同研发,构建低速机的创新生态体系。
澎湃新闻:中船自主研发的机器目前有客户吗?
洪源:有的,目前340低速机已经签订了 2台装船协议,多家船东、船厂也对390中速机表达了强烈的兴趣,目前正在洽谈中。
澎湃新闻:自主研发产品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吸引了这些企业?价格方面吗?
洪源:首先,价格与国外相比确实有优势;但价格并不是主要原因,我们在服务方面提供的一些便利和优惠,具有很大吸引力。这家企业主要跑近海,我们提供的后续服务相对来说比较快捷。另外,政府鼓励支持使用国内自主研发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
澎湃新闻:总体上,当下船舶动力核心技术方面主要还是以从丹麦和瑞士进口核心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工和组装吗?
洪源:低速机行业现在全世界都是这个模式。丹麦和瑞士的设计公司只做样机,提供基础理论,做一个样机,然后把这个图纸设计出来。目前,做主机就是中日韩三国企业,中日韩三国所有的主机厂都是采取这种专利许可方式,即每做一个千瓦,按照功率数计算,做一个千瓦要交给它一定的专利费用。日本最大的主机厂是三井造船、韩国现代重工跟我们一样,都是采取这种专利付费方式。
澎湃新闻:中船动力研究院除了配合研发,还有哪些方向性的工作?
姚逸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原来做的最多的是制造这一块,两头的延伸不足,而服务是船用动力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动力研究院致力于研发,提高自主核心技术能力,同时布局全球服务体系,成立了中船服务公司,向全球的船东用户提供快捷服务。
澎湃新闻:跟瑞士设计公司如何合作的?
姚逸华:我们与瑞士公司联合建立了四个中心:核心概念中心、工程化中心、数据中心和实验中心,通过四个中心的建设实现双方的有效协同。其中,最前端的是概念设计中心,概念设计中心涉及到低、中、高速机都有。双方分工合作,开展船用动力的核心技术研究和产品的概念设计。然后从概念设计到工程化设计,工程化中心以动力研究院为主,建设在上海。实验是两边同时进行,在临港和瑞士各有一个实验中心,加上哈尔滨、重庆等合作单位的实验室,构成了全球布局的实验中心。还有一个数据中心,包括研发、设计以及实验全过程的数据。数据中心也建设在上海。
总体上,和瑞士设计公司建立了联合的研发队伍,在四个中心的框架上,开展协同研究和开发。
澎湃新闻:收购瑞士设计公司后,核心技术是否有了飞跃式提升?
洪源:目前全球都是依靠买专利这种方式,即从丹麦、瑞士引进核心技术,然后自己改造这种模式。一个是专利持有者,一个是专利使用方,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收购瑞士基地的目的也是想学习、借鉴它的整体的系统化的设计概念,然后自己再去开发。签收购协议的时候一定是有技术条款限制的,动力研究院不断加大研发力度,通过几年来的协同以及四个中心的建设,我们的技术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澎湃新闻:重装备在技术、运输等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临港是否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供应链?
洪源:核心部分在临港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第一个就像我们海洋动力部件有三大件,因为低速机像搭积木一样的三大块组成的,这个大型部件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包括比较贵的备件钢套、机架、机座等三大部分。这些是我们自己在临港制作的。核心零部件基本上是我们自己做,其余的有专门的供应商,相当于社会化采购。
澎湃新闻:与上海曲轴、海洋动力部件这几个企业在哪些方面共同合作?
洪源:单价最高的曲轴核心是在临港做的,由上海曲轴生产的,这个既大也贵。我们有专门的企业生产关键部件,精密的加工业是我们自己做的,可提高效率。核心部件上,临港地区的几家企业已经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了。
我们是总装厂,像曲轴及其他大型部件,全部集中在总装厂的周围,这样产业聚集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当初选择在临港建公司,不单单是码头这些硬件基础设施的便利,还看重临港的产业凝聚力。
澎湃新闻:供应商如何才能进入我们的供应链序列?
洪源:如果有需求,我们会把这个需求挂在我们的“阳光采购”开放平台上。根据我们的要求,相关企业提供资料,我们进行筛选、审核、决定。
需要进口的零部件通常我们是通过产品代理商采购,国内主要的供应商是我们自己去进行订购采购。 整个流程完全透明。开发过程中,我们也本着互相合作,开放支持的态度,大家共同地把一些产品上面的零部件开发好。
澎湃新闻:高端装备制造资产投入大,周期长,民企因为多方面原因很少涉足,昌强为什么会参与到重资产的造船业?
周琪琪:我们本身是松江的企业,2015年来到临港,主要做机械加工,涉及火电、核电、石油化工等行业,来到临港之后才进入船舶行业,和上海曲轴厂还有中船三井在一些新的项目上进行合作。选择加入这个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行业市场潜力大。我们的目标是外国人能做中国人做不了的东西,比如曲轴的坯料部分,这是我们的一个主攻方向,之前曲轴坯料100%进口,没有实现国产化。当下中国能够自己做,但成本很高,实际也是技术限制导致国产曲轴坯料没有办法产业化,我们的目标要攻克这个难题。
基础工业、船舶动力这一块很多核心部件是“卡脖子工程”,这是几代造船人的悲剧。昌强具有相关技术能力,能够和中船形成产业集群。来到临港,上下游的客户和企业间相互支持、合作,实现 “抱团取暖”。
澎湃新闻:民企进入高端装备制造,如何处理与国企、外企的竞合关系?你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周琪琪:我们一直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服务,比如临港这边就以中船三井为核心。两个方面,第一是通用产品件的供应链,另一个是针对卡脖子工程的专项研发,整个行业上下游数十家共同研发一个产品。
在中国的模锻装备制造领域里,我们的设备是自主研发设计的,而这个装备是为国内所拥有的,在这块上我们就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生产这样一个坯料的工作母机是为中国所自己掌握的情况下,很多东西可以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到优化,优化到精简之后让利给整个产业。
澎湃新闻:造船是中船的主要业务,为什么和上海电气成立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
洪源:大概10年前,整个市场对曲轴的需求量比较大,当时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买不到曲轴,刚好上海电气也做这些基本的锻件,两家在一起合作建立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
澎湃新闻:曲轴制造难度在哪里?发展遇到了哪些瓶颈?
庞双:曲轴是大型构件,加工精度要求高,又因为结构特殊,需要专门的机床加工;同时载重量比较大,需要大型的机床才能运转起来,不同于一般的加工机床,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比较高。最难的是很多大型曲轴需要两段拼接而成,要求中心完全吻合,是典型的超重,超限,超精技术,对人才要求比较高,这方面的专技人才比较缺乏。
曲轴作为柴油发动机核心部件,目前有中日韩等三个国家在做,中国早期由于关键技术限制,曲轴产品存在许多缺陷。2002年,我们制造出第一根曲轴,当时一年的产量很低,只有2-3根,随着一些技术瓶颈的突破,产能逐步提升。昌强重工当前专注于曲轴坯料关键加工技术,技术突破将给总装企业带来成本优势,也将对国内外整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终于填补了国内不能生产大型船用曲轴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尽管当前整个行业不景气,订单不足,企业也处于亏损的状态,但是只要有国家需要,我们还是会不遗余力,在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上,第一时间响应,为中船三井等国内企业做支撑。我们在地理位置上也有很大优势,因为就在隔壁厂,处于核心产业链上,节省运输成本,这也是当初曲轴建厂选址时的战略选择。
澎湃新闻:公司跟日本三井合作,从技术和经营上带来哪些改变?
洪源:成立目标是主攻中大纲径船用低速机。日本三井的主机厂跟我们性质是一样,跟其他的主机厂性质也一样,都是买进专利生产。进行合作主要有几方面优势:第一,整个日本的制造型的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比我们做得好。第二,技术的深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它更多是面向生产型的,可以从生产实践倒推到设计,我们很多是从设计下来,跟他们的思路反过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它的图纸的工艺性非常好,拿了就能做了。还有一个,它是全球唯一一家买man专利的这些生产厂家当中可以自行改图的,能不能自行改图这个是标志性的东西。就是除了三井外,其他总装企业买图后想要修改都要向丹麦总部申请。比如我现在零件觉得设计不太合理,我改动一下,要填张单子寄到丹麦总部去,丹麦总部分析、计算,可以的才会让你改。日本三井是唯一一家不需要丹麦人同意的,这也是对三井技术水平和能力的认可。
周剑学: 1980年代初期,三井造船对推进中国造船模式转变做了很多的贡献。当时跟三井合资也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我们原来海洋动力部件研究只能做中小型的,再大型的各方面条件受限制,在这里建个合资公司,希望能够引进它的管理方式,未来中国造船市场发展需要中型、大型的。通过这些改变,我们现在无论小、中、大,只要全球能造的船都能供主机,实现了机型全覆盖。
针对临港新片区规划,澎湃新闻围绕产业发展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
“先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与强国基石。制造业是新片区重大战略担当之一。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中国工业门类最完整的是上海,上海最完整的是浦东。未来新片区的制造业将会成为最具世界级竞争力的制造业,在经济体发展大局全局中占据特殊位置,肩负特殊使命,这是由其强大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决定的。越是先进的,往往越是基础的。”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表示,新片区的诸多新政策新措施是建立在临港之前几轮“双特”生动实践基础之上的 “在极小范围,谋极大自由”,这次顶层设计,将会推动临港地区在高端引领和坚韧支撑下,各区和功能板块统筹协调,能级提升,总量做大。
他说,临港新片区将引领上海产业高级化,未来的产业体系可能是消费促进和贸易服务,综合营运,赋能授权(科技研发和服务),先进智造,国际公共活动等。未来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既要深度嵌入甚至引领全球产业链,又要带动乃至全国的市场活力,临港将会成为尖峰。
福睿智库首席研究员周罡认为,这次新片区的“新”和“特”,与国际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在政策设计层面进一步接轨。产业方面,确立的四大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跟老片区的产业体系有很大的叠合性,但新片区国际化资源对接更强,同时空间上有布局高端制造业的承载优势,落位标杆大项目更为便捷,加上政策优势,在各种要素资源的导入上肯定会更快。
周罡表示,未来建议在资源对接上更强调国际化,在产业聚焦上更加精准于端和环节。《方案》发布后,许多赋能型高科技产业将会逐渐集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生态更为优越,推动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