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行业寒冬已经持续近两年,而从今年月起,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物科技公司转型与出售,创新药概念在跌至谷底的同时,似乎也终于要迎来拐点。
从二级市场反映看,今年10月以来,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超过0%,wind创新药指数涨7%,尤其自11月份以来,创新药概念市场表现有明显反弹。
在投融资方面,虽然国内今年投融资市场节奏放缓,但生物医药行业近期的投融资情况有回暖迹象。据东方财富证券,今年前11个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总额为5.87亿美元,环比上升约22%,共计28个事件。另据医药魔方统计,今年1-5月,创新药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重点,数量占比达29%。创新药投融资事件中,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分别占比31%、19%,成为上半年创新药领域的热门。
而随着防疫政策连续调整,以创新药为首的医药行业在2023年或许也将迎来复苏。
政策是医药行业的风向标,从2022年起,以集采为代表,一系列行业政策开始出现明显的趋于宽松的调整趋势。
药品是从2018年开始,标志着销售驱动的仿制药时代走向终结。企业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均需转向创新药。但是,集采之初,大幅降价使得行业生存环境骤变,不少企业盈利锐减甚至亏损。而在“没有余粮”的情况下,原本希望促进企业转型的初衷也就难以实现。
在经历了六轮集采之后,集采政策也开始出现了改良之势,方向是更加温和。当前,第七轮集采与此前相比,在带量比例、省内供应问题上都更科学,注重保障供应;同时,规则制定上更加注重缩小价差、防范围标,引导企业充分、有序竞争。
并且,在今年9月3日,国家医保局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955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要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集采价格方面,今年11月底,冠脉支架续采价格均价较以往上浮约10%。虽然前述文件和调整并非直接作用于创新药物领域,但显示的也是集采政策调整的趋势。
不过,同样是在集采政策下,另一趋势是“集采无禁区”。其不仅仅针对化学仿制药和高值耗材,当前也已覆盖到了口腔和诊断领域等。而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在2021年初,国家就明确表示未过评品种、中成药以及生物类似药将被纳入药品集采。
今年10月,国家医保局再度今后将结合生物药的特点,不断完善生物药的集采规则。截至目前,按照集采规则,集满3家供应商的生物类似药是: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英夫利西单抗,这些品种的生产企业包括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奥泰、东曜药业、嘉和生物等等。可以预计的是,一旦生物类似药开启大规模集采,可能对于国内创新药回暖的信心又会造成一些冲击。
不过,生物类似药也不是原研药。并且,真正的创新药还是同类最佳(best-in-class)、同类首创(first-in-class),这部分药物目前在国产药物中比例不高。而要成为真正的创新药还是需要从源头端发力。而就药物研发的问题,国家层面近年也给出了政策引导。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研发、生产、销售是其的生存链条。作为生存基石,选择何种项目来推进开发也至关重要。在以往,基于对创新药的投机跟风,国内药物同质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于是,2021年11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一文发布。该文件的核心要义就是仿创类的创新药不再被肯定。虽然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绝非易事,但这一方向有助于引导资源能更有效地向优质创新药物靠拢。
此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机制、医疗端分级诊疗、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医保试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能够同时涵盖供给端、支付端、医疗服务端等多方面,也在进一步促进制药行业拥有更加政策友好型的产业环境。不过,无论是分级诊疗还是drg政策其实也都提出已久,但其仍处在完善和落地的过程中。
不过,备受关注的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因故延期,使得本年度对创新药发展最重要的政策迟迟未能揭晓,而此次医保谈判的砍价会否温和,将决定着市场对于创新药未来一年的信心。
企业方面,年内创新药出海的难度显示进一步增加,这也给身在寒冬的创新药企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今年2月1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专家委员会最终以14:1的投票结果建议拒绝批准信迪利单抗。12月1日,外媒fiercepharma报道,礼来制药正式放弃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在中国以外的权益。
仅仅是信达生物一家公司的命运就显示了创新药出海事件的难度。在国内医保控费、行业竞争激烈的趋势下,海外市场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说是让创新药企业难上加难。
行业之中,今年4月,曾经的“对外授权(license out)明星”天境生物被曝正考虑卖身欧美制药巨头随后被否认;同在11月,和黄医药宣布战略收缩,将专注于其管线中最前沿的、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药物;和铂医药宣布卖厂卖管线,将旗下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与设备折价出售给药明生物。此外,科望医药卖厂、三叶草生物暂停管线等也都说明了创新药企的艰难。
不过,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是各行各业的规律。而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重新认识自身的短板和长处,撇除浮躁,找到务实奏效的发展方式,也不是一件坏事。这也有利于更优秀的企业和产品从磨砺中沉淀出来。
年内,一些创新药企的动态也在基于行业能够回暖的信心。在自主出海受挫后,借“船”出海成了企业们的选择。目前,国内企业也采用较多的此类方式。
年初,1月10日,君实生物就与coherus扩大了于2021年达成的肿瘤免疫领域合作。coherus行使了js006(抗tigit单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可选择权的程序,并向君实生物支付了3500万美元首付款。
4月,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就cldn18.2/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2的开发与商业化达成全球对外授权协议。和铂医药将获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5月,礼新医药宣布与美国turning point 达成独家授权协议,授予后者其自研产品抗cldn18.2 adc候选药lm-302在许可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8月,云顶新耀宣布,将戈沙妥珠单抗在许可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转让给吉利德科学(gilead)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该产品早年也是云顶新耀从immunomedics手中拿下的, “一买一卖”之间云顶新耀“净赚”3.3亿美元。同在8月,济民可信子公司上海济煜医药将自主研发的口服雄激素受体(ar)蛋白降解剂(protac)jmkx002992在全球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独家许可给基因泰克。
在2022年末,一些金额更高的动态也出现了。12月6日,康方生物宣布了旗下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的一项出海授权协议,首付款为5亿美元,总交易金额最高为50亿美元。原本按照最高金额可达50亿美元来看,这一数据已经是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的最高纪录。
而就在12月22日,科伦药业公告,其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其管线种不同的在研临床前adc候选药物授权给默沙东,将收到一次性合计1.75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93亿美元。
梳理可以发现,虽然创新药公司砍研发与卖厂在2022年年底迎来了一个高峰,但另一方面,质优的创新药公司与产品依然受到国际巨头青睐,随着一波市场竞争下的优胜劣汰,活下来的企业或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