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
这份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重大科研项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于09年2月1日通过了专家组对其成果的评审。城市规划不仅要为9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留下空间,形成集群,还应继承和发扬轻工业优势,为其“量体裁衣”,重塑上海传统产业辉煌。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期中诞生,本次研究对上海城市产业与空间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梳理,以规划工作者的视角解读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和实证经验,认知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之间的关联度、紧密度和匹配度,分析上海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阶段特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方向与政策建议,为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提供决策性的意见。
《研究》强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职能,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既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功能转变,还将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上海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雁”、世界经济的增长极,就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郊区城镇化建设。
编者按“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局势变幻,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战略发展也进入关键时期。能否在此次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契机中,走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革之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一大堆的数据和实战案例中梳理“上海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头绪,随之又产生了汲取诸多智慧与创新的成果文本―――“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这份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重大科研项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于2009年12月31日通过了专家组对其成果的评审。来自政府、研究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一致认为,此课题的研究适逢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将可为市委、市府及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今天,就这份有关上海城市发展建设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报告,本版汇聚了来自各领域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企盼大家共同来筑就国际性大都市发展的思想脑库。
遵循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规律,以空间优化促进结构调整
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总规处处长姚凯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应有效发挥。要遵循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客观规律,整合现有规划、土地等领域的管理资源、相关标准,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动力、空间布局结构、管理体制机制和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关系。
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统筹引导。在继续提升钢铁、石化、船舶、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能级的基础上,统筹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整体纳入上海城市总体布局规划,促进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聚焦上海104产业区块集中集约集聚发展、远郊工业区竞争弱化、近郊传统工业区加快转型、现有工业区二次开发等现象,深入研究,形成对上海产业区块产业发展、规划管理的政策指导意见。
在加速郊区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上海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调整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宜居和出行方便快捷是优化城乡体系的重要任务。城乡规划应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关注全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掘城市土地资源潜力。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能级,大力培养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精细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企业集群,通过建设农产品交易和期货市场,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化经济组织,逐步形成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打造国内知名的农产品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空间布局要跳出上海,进一步拉长第二、三产业辐射半径
产业结构调整要梳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二、三产业布局优化要跳出上海,拉长辐射长三角的半径,统筹考虑服务全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对成本、技术、人才的控制力,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上海中心城区服务业虽然已占80%,内环以内更是达到了90%以上,但需要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十二五”期间中环地带应该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重点区域,大力培育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
要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城市规划不仅要为9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留下空间,形成集群,还应继承和发扬轻工业优势,为其“量体裁衣”,重塑上海传统产业辉煌。
通过提升商业配套质量,积极营造便捷宜居的郊区新城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上海制造业以投资扩张―――特别是大量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和大量土地资源投入的时期已告结束。未来的土地使用将发生根本转变。技术研发型、营销型、物流型、管控中心等企业核心部门开始向上海集聚,这恰恰是经济质量转变的最重要标志。
郊区新城是带动上海今后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比重将进一步高于中心城区。要克服郊区空间的粗放管理,如某些新城商业开发中出现最漂亮的商业地产里销售地摊货等“怪象”,其根源就在于很多时候不是商业企业在做商业,而是地产商在做商业。后者只关心能否将商铺租出去,对商铺内卖什么并不关心,居民享受的商业服务价高却不便利。所以新城规划应充分考虑原住民和产业人口的利益,为其营造便捷、宜居的生活环境。
加强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性研究,实现“产城融合”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斯佳
什么是先进制造业,装配一台笔记本电脑只赚一块钱,这样并不是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必须具备附加值高、产业拉动效应强等特点,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才是上海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规划要对产业空间布局的结构性和规律性进行深入挖掘,形成量化指标体系。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后,要针对土地存量的使用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导向,优先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
要加快构筑一个与国际大都市城市形态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从交通、环境、文化等各个角度统筹考虑,以“生产、生活、生态”兼顾为目标,找出郊区新城“产城融合”的最佳突破口,产业发展要在空间维度管制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度管制的要求,实现产业周期与城市发展周期有机协调,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助力现代服务业腾飞
上海市发展与改革研究院高级经济师林峰
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之间是一种依存与协同发展的关系,航运中心的发展繁荣必然带来大量物资集散和资金交换,从而促进巨额结算业务、保险、金融等产业发展,还将带动下游物流、集装箱运输,中游航运配套服务和上游的航运中介、金融、保险等各类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对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航运中心首先应建立形成完善、便捷的集疏运和航运交易两大体系,通过打造沿海现代物流大通道,联通周边城市与海外市场,形成以上海港为核心、江浙为两翼的港口群,配置全球航运资源,服务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发展。因此,规划要充分考虑航运中心的建设远景,为其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打破政策与体制瓶颈,促进金融中心加速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秉钊
城市规划要大胆创新理念,实现“内部跨部门,外部跨领域”,多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金融等高端第三产业门类发展走向做出准确判断。处理好国家战略和上海目标、产业转移和向外扩张、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服务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包括金融行业在内,许多业务的后台操作都可以通过数据链与核心部分实现连接,从而实现“脑体分离”。规划应充分研究和分析因此出现的核心业务活动区,与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后台外围区域的分裂现象,在抓好城市中心区规划的同时,紧抓城市外围部分规划,把城市发展的未来重点放在郊区,打破政策与体制上的局限,形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新城,更好地提高对长三角区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规划要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
基础产业发展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空间土地利用应充分考虑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上海目前正处于典型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转型时期,许多大型制造业的投资项目和产业基地已开始出现向全国布局和转移的走势。
像宝钢这样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承担着走向钢铁强国的重要责任,如何提高制造能级,实现全国布局是企业当前最关心的问题。从上海产业布局发展各历史阶段来看,总体呈现了中心城向周边区域扩散的特征。城市规划应关注现有产业基地和设施如何继续发挥作用,为宝钢这样的大型企业发展腾挪新空间。
学习兄弟省市产业调整经验,努力提高支柱工业水准
产业和规划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上海支柱工业之间的比例和郊区的产业功能定位,明确重点扶植和转移对象,形成更为清晰、指导意义更强的产业调整意见。
石油化工是上海的支柱工业之一,但在精细化率方面却落后于全国水平。江浙两省的化工精细化率已达到53%左右,而上海只有23%。附加值低、高新技术应用不足是当前亟待破解的瓶颈,着力提升本市化工产业水准和开展全国布局对石化企业来说刻不容缓。安徽省申请的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带为上海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完善配套服务,为战略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商用飞机上海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俊
产业结构和布局是上海发展的核心要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既决定城市经济功能转变,又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空间应以上海在国际经济大背景下的功能定位为前提,理顺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尤其针对“大飞机”这样的国家级大型战略项目,规划要深入研究产业布局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将产业结构调整诉求与城市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建立“高增值、广辐射、多就业”的产业服务体系,为重大项目稳定着陆、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抓住船厂迁址机遇,大力推进海洋装备业发展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助理李胜光
纵观上海产业发展历史,每一个阶段产业政策的推出,都有效地影响着产业空间布局,同时,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变化与突破又为相关产业政策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上海船舶运输业经历了从内河水运到海洋运输的发展历程,上海的船舶工业也从浦江沿岸开始向长江和东海沿岸迁移,像长兴岛和临港新城等地区应充分发挥港、桥、城联动优势,加强产业与金融深度合作,加大船舶等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力度,使企业外迁的过程变为产业自身大发展的良好契机;同时,强化产业布局与周边城镇的勾联,加强基础设施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协调共进的目的。
专家 上海 产业结构 调整 空间布局
利兹中心广场景观规划设计...
nendo事务所新作——cofu...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