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2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在亚太5个地区中,新加坡蝉联冠军,上海由去年的第四名跃居亚军。第三至第十名分别是东京、首尔、蔚山、台湾、香港、北京、西澳大利亚、以色列。
《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由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软科学基地)、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等联合研制。这是自200年以来,第13次发布指数排行榜。该指数用19项指标对亚太53个地区进行评估,综合反映了各地区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居民财富的能力。
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介绍,“知识竞争力”是指创造新的概念、思想、工艺流程和产品,并且把它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财富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提出新创意的能力,也包括开发其经济价值的能力。
罗守贵介绍,本次评价采用的主要是2021年数据。去年,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影响较大,中国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国家。在19项指标中,中国在单项指标前十名中,每千从业人员在知识密集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占据7席,经济活动率、每千从业人员中经理人数、每百万居民专利授权数量均占据6席,就业率占据5席。
“对于指标体系的选择,一是具有科学性,二是数据的可得性。”罗守贵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为了要建立一个区域竞争力的衡量方法,需要考虑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为此,还要检验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一系列的投入、产出和结果将这些变量联系起来,以此来反映宏观绩效和竞争力的来源,包括知识、创新精神、科技及信息基础设施、金融资本等。”
罗守贵表示,在选择合适的变量时,还将考虑这些指标的总体价值和相应的有效性。这些变量分成了五类: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区域经济产出和知识的持续性。
罗守贵指出,未来的人力和知识资本体现在个体目前所接受的教育上。虽然发达地区会把其它地方的人才吸引过去,但从长期看,在当地的人力资本教育再投资将保证一个地区知识经济保持充足的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城市或区域与世界主要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知识流强度反映出这个城市或区域在知识的分配和应用中的能力和潜力。
报告显示,上海的知识竞争力连续10年位居前十,自2016年以来连续7年位居前五,今年跃升至第二,表现出稳健上升的态势。上海的知识密集产业优势尤其明显,其中生物技术和化学、it和计算机制造、汽车和机械工程、仪器和电子工程个知识密集制造业总体排名第二,知识密集服务业也排名第二,知识密集产业的就业密度在所有53个地区中优势突出,显示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就。
此外,上海的私人股权投资排名第二,每千从业人员中经理人数、政府研发(r&d)投入均位列第五,区域经济产出强度位列第六。上海在人力资本、知识生产、知识经济产出多个环节均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罗守贵进一步指出,上海稳步发展有三方面原因。首先,中国政府对上海的科技创新有较高的定位,《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等规划和政策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上海对科技创新城市的建设,包括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等重要举措。第二,围绕科技创新,上海政府发布了诸多支持举措和优惠政策,包括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不断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第三,上海拥有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吸引了国内各地以及海外归来人才的落户。
此外,罗守贵认为,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与产业集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产业内的投入要素合理配置、不同产业之间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人才和技术的知识外溢这三个效应,既是产业集聚带来的效率增进,也反映了产业增长的质量”。
“上海是中国大陆区域经济产出强度最高的地区,作为人口密度极大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有限的土地上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优质企业,并有着较大容量的外部市场。”罗守贵分析,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也有较好的表现。从总体看,由于不同的地域特点和人口分布特征,城市型的地区(直辖市,重庆例外)在该指标上的表现要好于包括广大农村的地区。相反,幅员辽阔且人烟稀少的地区这一指标表现普遍欠佳。
罗守贵表示,2021年中国人均gdp历史性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未来5年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瞄准这些目标,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靠创新驱动,以知识经济支撑高质量发展。亚洲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正在转型。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