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5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举行三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周年建设成果等有关情况,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曹俊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锋,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陈建忠,上海市青浦区区长杨小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区长王国荣,浙江省嘉善县县长张锡锋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11月15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举行三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周年建设成果等有关情况,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曹俊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锋,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陈建忠,上海市青浦区区长杨小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区长王国荣,浙江省嘉善县县长张锡锋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制度创新呈现边探索
边实践边推广新气象
一是前两批制度成果已初步形成一体化效应。在示范区建设前两年出台73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已出台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见效和释放红利,不断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在规划管理领域,统一的“1 1 n”规划体系加快构建,“一张蓝图管全域”为示范区生产力高质量布局奠定坚实基础。在生态环保领域,联保共治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深入实施,示范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水质断面比例等指标持续改善。联合河湖长制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机制有序实施,示范区“一河三湖”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环评制度集成改革成效明显,“打捆环评”审批使企业花费的时间缩短三分之二、费用削减三分之一。在要素流动领域,通过推进涉税事项“跨省通办”,建设智慧办税服务厅,办理“全程网上办”业务5.4万余笔,已为2万多位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两区一县已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4580万元并实现跨省域通用通兑,有力支持企业创新;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跨省域联合保护,示范区2021年专利授权量达3.6万余件,比2019年翻了一番。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区公交车跨省线路已增至8条,开通以来累计发送13.62万班次、乘客202.1万人次。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惠及示范区246万名参保人员。示范区两区一县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可享受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示范区2021年中高职一体化招生推出22个优势专业、291个跨省学额。
二是第三年制度创新再结新硕果。在重点难点领域聚力攻坚,第三年又推出39项新成果。在规划管理领域,新增3项成果,着眼于世界级水乡客厅建设,出台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水乡客厅一体化管理运营规范等成果,为打造长三角功能样板区提供高水平规划支撑。在生态环保领域,新增4项成果,制定印发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针对省界毗邻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难题,建立示范区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实现饮用水水源地协同保护治理。针对生态环境市场化治理薄弱环节,上线运行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实现市场化服务高效集成。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推出2项成果,在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意见基础上,出台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片区和项目,积极探索“协同达峰、合作中和”有效路径。在共同富裕领域,推出1项成果,出台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推动示范区从公共服务领域“分散式”跨域合作,走向更加系统全面的整体谋划和一体推进,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跨省域实践范例。在项目管理领域,新增1项成果,聚焦跨区域政府性项目审批难题,用好国家发改委支持示范区设立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出台先行启动区跨区域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操作办法,规范和优化审批环节,加快助推跨域项目落地实施。在要素流动领域,新增11项成果,出台示范区人才建设若干意见、产业链强链补链实施意见,推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科创金融、绿色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绿色认证等“一揽子”举措,让人才、数据、资金、知识等要素更加畅通流动。此外,在土地管理、财税分享、公共服务、信用管理、体制机制等领域,新增17项成果,比如,建立水乡客厅跨域土地联动管理总控和会商机制,为水乡客厅项目提供土地保障;着力破解财税分享难题,建立跨区域“共同账”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示范区第三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三年共实现45个公共服务项目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上线运行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完成授信累计25.9亿元。
同时,在国家长三办推动下,示范区先后已有两批共38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示范区制度创新“种子”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重点项目建设激发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年来,一体化为示范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11家,较上年增长31.5%。示范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激发。
一是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的形象更突显。坚持筑牢示范区生态绿色本底,持续加大投入,三年着力推进生态环保重点项目16个。元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将实现23公里岸线贯通,水质进一步提升。太浦河蓝带计划将在年内完工,全长22公里,工程总面积28.7万平方米,为打造“世界级湖区”夯实基础。西岑水质净化厂、淀山湖工程(一期)已开工建设,湖荡整治及河湖连通等项目正抓紧实施。
二是设施互联互通新样板的格局更清晰。坚持把设施互联互通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三年着力推进互联互通重点项目20个。沪苏湖铁路、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等加快实施,沪苏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年底前开工,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不断提速。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以智慧大脑建设为发力点,打造示范区数字底座,推进跨域公共数据互联共享。
三是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的要素更集聚。坚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多层次跨域链接,三年着力推进产业创新重点项目35个。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构建产业平台跨域协作新通道,三年来已引进产业创新项目金额168亿元。圆通国际金融和科技总部、恒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兰钧新能源、云顶新耀等项目正加快实施,不断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创新体系。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的感受度更强。坚持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三年着力推进公共服务重点项目19个。嘉善加快建设沉香村共同富裕聚落,激发乡村活力,打造共同富裕乡村新样板。吴江“曲水善湾”项目通过与浙江企业合作,引入产业运营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今年投入使用。
五是“一厅三片”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聚焦先行启动区整体规划建设,形成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一厅三片”建设,三年着力推进重点项目18个。水乡客厅厚植生态优势,传承文化基因,嵌入创新资源,“蓝环”工程先导段已完工,江南圩田、桑基鱼塘一期项目开工建设。青浦西岑科创中心控详规划获批,复旦大学创新学院落地。吴江高铁科创新城规划已基本稳定,相关配套工程已开工建设。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竹小汇双碳聚落建成启用,浙江大学实验室、祥符实验室、嘉善复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落地。
三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等多方积极性充分发挥,有力推动了示范区的建设进程。国家长三办每年制定印发示范区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每年举办示范区周年建设工作现场会,每年向全国复制推广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今年,国家发改委推动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沪苏浙两省一市政府联合出台对示范区第二批17条支持政策,在省级层面进一步形成合力。示范区执委会与三级八方、两区一县紧密携手、各展所长。一批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员深入参与到生态环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重点项目的第一线,为示范区建设持续赋能。
本文来源:上海发布
点击下图查看全国在售厂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