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利用探索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土地总量锁定、增量减少,上海城市发展已经进入资源紧约束阶段,必须转型升级。“五量调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划引领”、“功能优先”、“打造复合型社区”……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我们详解了资源环境紧约束下上海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新思路、新实践。而南外滩的开发,正是一场有益的探索。
详:这三个“宜”的核心基础是“以人为本”。宜业,就是要看给人们提供怎样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上海要打造“全球城市”,要与城市一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就必须提高上海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打造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加强区域统筹合作,强调思维创新。今天我们面对机遇也面对挑战,资源也存在瓶颈,为此要更强调创新,加速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倒逼”城市转型。南外滩作为上海金融区“一城一带”组成部分,在规划上注重功能、空间与环境的结合,从制度上注重创新,以此吸引投资人,正是建设全球城市的一种探索。
虽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做得不错,但与伦敦、巴黎等国际城市相比,历史风貌保护率还是有差距。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城市的历史基底需要被更好地尊重,要大力发掘提升上海历史城市文化的内涵。同时要树立引领城市的时尚形象,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利用黄浦江、苏州河等资源创建优美的城市环境、塑造空间景观、打造上海独特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全球城市形象。
土:今年年初,为破解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约束现实,市政府印发 《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五量调控”基本策略,构建土地利用资源、效能、机制“三位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五量调控”里流量增效中最重要的一个落实点。
其实,“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拟人化的概念,就好比人的“生老病死”。对一家企业而言,也像人一样会经历出生、发育,再到成熟,直至衰老的一个全过程。以前在土地管理上,工业用地按照出让的最高年限,一个工业用地就给5年,而一个项目本身的存续时间,并不一定有这么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低效利用。
本市020年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目标为226平方公里,这一数据将被作为上海未来建设用地的终极规模,予以锁定,不得突破。上海将逐年减少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主要依靠盘活存量土地满足发展需要。如何做好增量?即在流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把土地出让的年限适度弹性调整,进一步提高土地的流转速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南外滩的开发中,强调了土地管理的概念,按照要求把所有建设用地都纳入到“全要素”、“全过程”的绩效考评。考虑以提高土地的质量效益为目标,以出让合同为平台,把“全要素”,如项目建设、功能实现、运营管理、节能环保等不单单是经济指标,还包括社会、环境等要素,都纳入到合同管理,最终实现土地应用管理的全过程、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其大方向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脉相承的。南外滩项目还充分体现了管理要求,比如说“四带”,即带功能建设、带基础设施要求、带附加图则、带应用管理,这些在项目中都有体现。南外滩开发设置了不低的门槛,提出了转让管理和物业持有的要求,这样将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开发商转化为城市运营管理商,从而提高建筑品质,把承诺的功能落地,促进市场良性循环,避免炒作投机。
详:新一轮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模式,更强调“社区”概念,强调功能的综合。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就是说,本来只管一个头,现在一直要从头管到尾,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有利于维护总体规划落实,强调“全系统”、“全配套”。如果出现偏差,可以在周期管理中就及时进行梳理、扭转,只有进行全系统、全配套的生命周期管理,才能显现活力。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趋势,就像欧洲的一些老城为什么这么让人流连忘返,因为它们的每个细节都有活力,都有记忆。
第二是强调产城融合,像新加坡的第四代产业园区做得相当好,不仅是工作和居住的平台,更植入了“生活”,配有社区健身、休闲、教育等,因其产业园靠近新加坡大学,白领可以借助学校平台搞研讨会、及时交流。第三强调服务的均衡性和多元性,考虑到高、中、低端各类人群的各种需求,为大众服务。第四是强调环境生态性,形成良好的配套,这代表了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
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