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admin 2022年05月15日 产业新闻 147 0

  城市是人类最经济的生存空间。城市的发展,本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过程,城市化是合理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用地 尤为紧张,城市能源、交通、住房等紧张状况正趋于恶化。 年来,上海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有力 地推动了城市功能的转变。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反观上海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整将是长 久和艰苦的。因此,我们应强调城市土地效用——效益循环的思想,既侧重城市土地功能的 合理分区,又关注城市土地效益的稳定提高,保证土地的优化利用,从而,推动上海的城市 发展。

  目前,上海市土地总面积为 693 平方公里,按所有制类型划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具 体的用地类型有商业、工业、仓储、市政绿化、住宅、交通、特种用地、水域、农业、其他 等十大类。在各类用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水域和农业用地,为 68 平方公里,占上海 总面积的 72%。除了这两类用地,占地面积最大的为住宅用地。其中,集体土地上的住宅 用地面积为 573.6 平方公里,比重偏大,因此,农村住宅用地的集约性有待提高。而在国有 土地为主的市区,工业仓储用地仍偏多,继续实现对工业用地的置换仍需加大力度。

  (一)中央商务区 上海的中央商务区是指浦西的外滩与河南路、人民路、天潼路、长治路、公平路与复兴路之 间和浦东的小陆家嘴地区,区域范围约为 5 平方公里,是决定上海能否建成“三个中心”的 关键所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对外滩一带土地使用功能进行置换,对浦东小陆家嘴地区 加快开发,对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从而,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 金融机构、贸易机构和大公司、大财团到此落户。

  中心商业区是指北抵天目路、老北站附近,西到乌鲁木齐路、万航渡路,南到复兴路、陆家 浜路,东到浦东的陆家嘴地区,面积约 30 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也是商业、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十分繁荣的地区。南京路、淮海路、金陵路、四川北路及 豫园等市级商业街(中心)都分布在这一区域内。今后,本区域应主要用以发展商业、贸易、 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第三产业。使之成为以第三产业和居住为主的城市功能区。目前, 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对分布于该区的工业企业进行分片调整,逐步撤离,到 2010 年前后,努 力使该区域实现非工业化。

  (三)内环线以内三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

  内环线以内三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包括内环线以内、中心商业区以外的环形区域,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本环区是中心城区工业布局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有工业企业 3000 多家, 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占中心城区总数的 60%以上,工业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例高达 30%以上,是市区平均水平的 1.7 倍左右。工业布局类型,主要是相对集中的工业街坊和 众多分散的工业点。从今后发展需求看,本区域应以批发贸易、部分无污染的城市型工业和 居住区为主体。

  (四)内环线以外、外环线以内,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综合功能区

  包括浦东新区、闵行区的一部分和宝山区的大部分,面积约为 620 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有城 市边缘的 9 个工业区、若干大型住宅区及各类批发市场、储运中心等。本区今后应重点加强 交通道路、商业网点以及文、教、卫等作为一个中等城市所应具备的服务设施建设,从而, 形成若干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分区,做到就地生产,就地生活、增强综合分区的凝聚力, 减少对市中心的向心压力。

  (五)外环线以外,以一二产业为主的综合功能区

  在本圈层内,除金山、宝山、安亭几个大工业基地外,在地域上,主要包括“改县建区”前 的郊区县及嘉定大部分。在这个地域范围,主要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一是乡镇工业应 适当集中;二是适应特大城市发展,建立若干现代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上海正处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 90 年代的 10 年里,上海不断地对土地利 用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使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一)布局调整 从目前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布局来看,原黄浦区域范围是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cb d),面积为 4.54 平方公里,1998 年,该区域人口密度仍高出国际通行标准 2.7 倍,但 人口已呈现下降趋势。以全区 1995 年工业用地总面积 193.2 亩为不变基数,则 1995 年至 1998 年,工业用地土地产出率每亩依次为:0.45 亿元、0.87 亿元、1.08 亿元、1.18 亿元。通过布局调整,在工业企业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土地产出率逐年递增,说明土地利用 渐趋合理。

  上海工业新基地——9 个市级工业区迅速崛起、6 个支柱产业的形成,标志着工业由初级加 工的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向深加工为主的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从总的趋势看,合理的城市布 局正逐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变消费城市为工业城市”的方针指导下,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 二产业比重增加,而第三产业比重减少。这样的比例关系,与建立国际性大城市极不相称。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上海着手调整产业结构,90 年代以后,上海提出了“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三二一”调整战略,使产业结构的 比例逐渐趋向合理。

  “三二一”发展方针的核心,是优化第二产业。因为,只有优化了第二产业,才能置换出大 量的“黄金宝地”,用于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也只有优化第二产业,才能确保经济发 展不再向耕地扩张,使第一产业稳定发展。 优化第二产业的途径是,1/3 重型成熟工业转移到郊区(县);1/3 轻型城市工业保留;1 /3 有污染的企业“关、停、并、转”。这就是说,中心城区内 2/3 的工业用地可以置换出 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目前,中心城区迁出企业已达 1500 家,外环线 万家村、镇工业,也顺利迁往工业区。按上海企业用地平均 10.4 亩计,理论上可腾 出城市土地 121 平方公里,相当于 2010 年中心城区面积的 1/5。如果加上另外 1/3 就地 改造为第三产业的企业,可被置换出的土地将远远超过 121 平方公里。 产业结构的调整,牵动着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从土地产出率的变化,我们可以反观到产业 结构调整在土地利用上的绩效。

  与城市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相比,农村用地前景不容乐观。由于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调 整的压力转向农村,从而,造成耕地锐减、耕地总量从 1978 年的 544.7 万亩,下降到 1998 年的 447 亩,人均占有耕地从 0.53 亩降到 0.33 亩(1999 年以后上海人均耕地基本保持 在 0.33 亩水平)。农村土地低廉的地价再次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 村集中的势头发展平衡,“八五”以来,平均每年转移人口 8 万~12 万。但在农村老宅的腾 退、农民承包土地的处置上,缺乏利益交换机制,因此,形成了老宅不退又占新地(城镇土 地)的局面。 为了缓解城市发展对农村土地的压力,同时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上 海农村广泛推行“三个集中”:一是居住向城镇集中,即在 2010 年,将目前居住用地调整为 611 平方公里,可腾出土地 100 平方公里;二是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可挖潜土地 55~80 平方公里;三是耕地向大户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提高耕地 的产出水平。“三个集中”的实质,就是通过产业升级,集约用地,向土地要空间、要发展, 从而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的大跨越。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

发布评论

分享到:

我的微信号:13391219793 (左侧二维码扫一扫)欢迎添加!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站地图